今天转载一篇写的非常好的关于工厂模式的文章:工厂模式——这一篇真够了

在此,我只做摘要和简单的评论。

定义

用大白话来说,工厂模式就是用工厂类去创建产品实例对象,把复杂的产品类实例化过程向调用者隐藏掉,已达到解耦的目的。

工厂模式可以分为三类

  • 简单工厂模式(Simple Factory):一个工厂类可以创建多种产品,根据参数返回不同的产品实例。
  • 工厂方法模式(Factory Method):每类产品对应一个工厂,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,但让实现这个接口的类来决定实例化哪个类。工厂方法让类的实例化推迟到子类中进行。
  • 抽象工厂模式(Abstract Factory):一系列产品对应一个工厂。

工厂模式优点:

  • 可以使代码结构清晰,有效地封装变化。在编程中,产品类的实例化有时候是比较复杂和多变的,通过工厂模式,将产品的实例化封装起来,使得调用者根本无需关心产品的实例化过程,只需依赖工厂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。

  • 对调用者屏蔽具体的产品类。如果使用工厂模式,调用者只关心产品的接口就可以了,至于具体的实现,调用者根本无需关心。即使变更了具体的实现,对调用者来说没有任何影响。

  • 降低耦合度。产品类的实例化通常来说是很复杂的,它需要依赖很多的类,而这些类对于调用者来说根本无需知道,如果使用了工厂方法,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实例化好产品类,然后交给调用者使用。对调用者来说,产品所依赖的类都是透明的。

适用场景

作为一种创建类模式,在任何需要生成复杂对象的地方,都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模式。

复杂对象适合使用工厂模式,而简单对象,特别是只需要通过 new 就可以完成创建的对象,无需使用工厂模式。如果使用工厂模式,就需要引入一个工厂类,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。

其次,工厂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解耦模式,迪米特法则在工厂模式中表现的尤为明显。假如调用者自己组装产品需要增加依赖关系时,可以考虑使用工厂模式。将会大大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。

由于工厂模式是依靠抽象架构的,它把实例化产品的任务交由实现类完成,扩展性比较好。也就是说,当需要系统有比较好的扩展性时,可以考虑工厂模式,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实现工厂来组装。